紫陌红尘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6572|回复: 2

[分析贴] 刺贴文风分析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3-3 19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照金钵刺文:
花,静静的开。暗香几许?唯有寂寞无边无际。
秋天,西湖岸,细雨如丝,都是梦里相思,茫茫轻语。
我是君的海,君是我的船,风的方向就是心归的彼岸。

西湖边上的雷锋塔倒了,若干年以后,偶然的发现,杭州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,在众目睽睽之下,打开了雷峰塔的地宫,神秘的雷峰塔地宫出土了让世人惊异的铁函,出土后,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,杭州博物馆第一时间将铁函封存在博物馆地下三层的库房,等待浙江省文管会批准开启的批文下来。
第二天,博物馆刘馆长一大早就来到地下三层的库房,打开厚重的铁门,灯光照射在静静安放在木台上的铁函上,铁函黝黑中透着锈迹斑斑,一种神秘的感觉从刘馆长的心底突然而生,刘馆长曾经带队挖掘过数不清的出土文物,唯独这一次,这种奇怪的感觉从来没与遇到过。
刘馆长不知道,安放库房墙角上的红外线视频监控中,正存储着昨天晚上,从铁函上拍到到一段奇异的景象:深夜24:36分,静静安放在黑暗中的铁函,突然出现轻微的抖动,似乎有什么东西要从铁函中挣脱一样,这景象持续了10几秒的时间,然后一切都停止了。
此时,离西湖不远的浙大附属医院妇产科四层413病房,一位产妇正静静的躺在病床上,望着床头的一篮百合花出神,一只手搭在一位年轻的男子肩头,男子伏在床边睡着了,轻微的鼾声,在寂静的病房里显得清晰可辨,床头的患者资料卡上写着产妇的名字:白宁。
西湖、雷峰塔、铁函、视频、医院、产妇,事情的脚步,似乎相互间没有任何的关联,各自按照各自的轨迹在时间的滴答中行走。
许维大学毕业就分在了博物馆当保管,这是个看起来没任何活力的职业,许维却干的津津有味,正好昨天刘馆长告诉自己做好准备,等省里批文下来,就马上开启铁函,同时已经邀请了故宫博物院的几位专家,这对许维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,许维并不是十分在意铁函里到底有些什么,许维感兴趣的只是随铁函一切出土的一个金钵,金钵上几个神秘的符号让许维觉得里面肯定有些神秘的东西,只是他现在还不知道,这符号代表着什么,一切或许等到专家来了以后谜底才能揭开。


文字特点:
故事文。文字精炼,善于营造氛围,对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。如:“深夜24:36分,静静安放在黑暗中的铁函,突然出现轻微的抖动,似乎有什么东西要从铁函中挣脱一样,这景象持续了10几秒的时间,然后一切都停止了。”不但对时间的把握精确,对场景和气氛也刻画的非常到位。
作者应该是男性,文章框架很大,文字非常老道精炼,读起来很有味道,不但有文笔,而且也有阅历。文章的表达符号很不讲究,一个逗号到底。


文轰:

采因:

新白娘子传奇看过不止一次,通篇对于采因的介绍并不太多,她就像一个小配角穿插在整部电视剧中,默默无闻 毫不起眼,她没有白娘子那样光彩夺目,甚至于没有法海那样遭人厌恶,她只是一只跟着媚娘在深山老林里修炼的小兔子,身为伙伴,她偷画帮助媚娘实现了成为美女的梦想,她在媚娘被金玻法王困住的时候,完全可以全身以退,但她却义无反顾的搭救媚娘,不惜牺牲了生命,除了媚娘没人关心她,更没人保护她,她们倆才是一对共患难不离不弃的姐妹,当然,采因跟媚娘那么久也学会了很多,再也不是那个无法无天的小妖精了,最后,采因被观世音搭救成了在紫竹林继续修行,而媚娘却转世为人,若干年后,有人记得媚娘,却无人再忆起采因
凑三百字还真不容易,数了半天,总算够了

一个逗号到底,打个句号就这么难吗。


七剑风云的日月剑杀贴:
拜寿篇一
甲午马年年尾,淡妆素裹牵住了我们的手,离年的脚步越来越近,随意让心情去追逐片片清纯素洁的雪花,灿灿然然,便多了一份腊月的精致,竟成冷艳的美,绝世的雅。也不无要慨叹一番这人间仙境。
这一日,腊月二十八,冒府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,大门上檐两侧分别挂着大大的红红的福字灯笼,大门前立起一道九尺见方的屏风,一个仓劲有力的寿字熠熠泛光,其实这一切早在三天前就已经就绪。
比这更提前的事,就是冒府的独女冒浣莲在这一个多月前就给各家亲戚,各类朋友,各阶段同学,各种有过交往的以及她任职保洁员的楚江宾馆的所有领导员工,只要可以想尽办法联络上的,她都不辞辛劳的发出了寿宴邀请。
其实在昨日,腊月二十七下午,冒府大门外两侧就搭起了各长500米宽6米的彩棚,占了整个街道,彩棚两端立起了此路不通的告示牌,两道菜棚的四角分别挂着三尺高、二尺宽的红纸牌,分别标写着:贺礼不足1000元的请在此进入落座用餐,贺礼不足2000元的请在此进入落座用餐,贺礼不足5000元的请在此进入落座用餐,贺礼不足6000元的请在此进入落座用餐,贺礼不足8000元的请在此进入落座用餐,贺礼不足10000元的请在此进入落座用餐,贺礼不足20000元的包含20000元的请到大门内落座用餐,贺礼20000元以上的宾客的请到正厅落座用餐。
不知咋回事,老天很开眼,阳光很灿烂,来来往往的宾客以及看热闹的过路人,都带着很丰富的笑容。
这时候,大家看到明慧禅师,悠悠闲闲的走来,看到彩棚上挂的红纸牌牌,欲往不足1000元贺礼处进入,只见冒府侍女航航笑着招呼道,禅师,我家小姐早有吩咐,您来后请到偏厅入席。忽见气呼呼的一人,欲有拔剑冲向大门内之势,众人拦下,劝说毕竟是寿宴,压压火气,此人怒火更显旺势,嚷嚷道,想我白发魔女哪受过这等窝囊气,走到哪里都要成为座上主客,到这里为何如此慢待,既然都是不足1000元的,为啥待遇还是不一样呢,众人中不知是谁说道,其实不一样,你白发魔女只可以帮着冒府出头露面去摆平事端,让大家知道你是冒府派来的,而禅师可以给冒府出谋划策,谁也不知道他起的作用有多大,据说这次寿宴就是听了禅师的建议,可以赚半座院子的
冒浣莲的老同学杨云骢和飞红巾也劝着说,算啦算啦,用不着生气,既然来了就高高兴的吃,高高兴兴的喝,同样是老同学的楚昭南却看不下去了,突然喊道,这里可以刷卡么,此话一出,颠颠就跑来冒府的门卫凌未风,乐滋滋的说,可以刷卡可以刷卡,并随手举过小型刷卡机,眯着眼望着楚昭南,楚昭南理直气壮的说,这种场合不能掉了身价,我已经随过份子钱900元了,我在刷卡19101元,我就是20001元的贺礼了,我就要到正厅去吃饭,一边说着,一边很麻利的刷了卡,大步流星的往大门内走去,刘慧芳在一旁把牙咬的咯咯响,几次都想把卡也掏出来,韩振邦在旁边捏着她的手轻轻说,咱还得过日子呢。只听得一阵哈哈大笑声传来,大家都认识此人,不由自主的让开了道,只见来人大声说道,未风小子,你过来,把这五万块钱拿进去,告诉你家小姐,说她舅舅我只有钱没有闲工夫来她这里吃饭。说完,甩给凌未风五捆钱,扬长而去,看热闹的又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。
不知是谁喊了一声,开席啦·····

帖子作者是丽洋洋,此人吾不认识,不知有没有下场。


试杀贴中有一篇文章也与此文风格接近:

江伟民试杀:
5.朗朗黄村
我站在一幢房子前。确切地说,这是一个房基,曾经的斑驳和岁月的沧桑,都被码砌整齐的新凿的青石所代替。
这里,这些新凿的房基青石上,原本有一幢老房子,现在,没有了。老房子飘洋过海去了美国。一幢建于嘉庆年间,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,也当是个文物了,就算房子的主人私自拆建也是要受到文物部门的约束的,怎么就能轻易地卖给美国人了呢?无疑,有着如我一样震动的人不在少数。
只是我没有亲眼看见,老房的构件是如何轻拿轻放小心翼翼地从房子上卸下来的,又是如何装上集装箱,远洋油轮,咆哮着呐喊着一路冒着黑烟地从地球的一面转到它的北面去的。我见着了一些图片。上面记载着金发碧眼的美国人,拿着尺子在仔细地丈量,拿着笔记录着每一个构件的代码。有了这样的记录,就能够保证在异域他乡把老房子重建起来。
老房子叫“荫馀堂”。馀,也作余,有荫佑子孙,保平安富余之意。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崭新的房基。2012年,也就一年之后吧,这个200年历史的老房基上,盖上了一幢现代模样的砖瓦房。细细算来,距老屋迁美已经15年了。陪同我们黄姓村民摇着头感慨:原来说好是要重修荫馀堂的。
史料记载,荫余堂坐落于有着1200年历史的休宁县黄村,建于清嘉年间(1800-1825),由黄姓富商建盖,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。占地4500平方呎(英尺的旧称),是一栋峡谷层楼、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,内有16间卧室、中堂、贮藏室、天井、鱼池、马头墙,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。除了建筑本身,碧波地博物馆也购置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、摆设,由中美匠师合作把“荫余堂”修复成80年代、原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面貌。
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,荫馀堂子孙迁移,房宅空置。1996年被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——一个地道的美国人——发现时,老房正面临废弃拆除的命运。经过交涉商议,1997年春天,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、8500块砖瓦、500石件,装上19个40呎的货柜,运至美国,在塞冷镇重建,并于2003年6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。白铃安说,观者可通过“荫余堂”,探讨和认识中国艺术、建筑与文化,也体会人类在不同居住形态中同样有丰富生活内涵。
或许,荫馀堂是幸运的。一幢没人居住的老房子,不仅没了生气,也少了炊烟,是经不住一个皖南潮湿的岁月侵蚀的。可以想见,那些墙体,屋柱,房梁上长出的青苔,包括一个地面,都会绿莹莹起来。时日一久,等待它的唯一结果就只能是坍塌。然后消亡。荫馀堂没有消亡,或者说它只是在黄村的老基地上“消亡”了,但它还在大洋彼岸延续着一幢徽派民居的生命。
还有一点是需要补充的,那就是荫馀堂的离去,拉开了徽州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,让一座静谧的小村子——黄村——名声鹊起了。
似乎离去的方是最好的。这是人类的通病。我亦不例外。因此才会絮絮叨叨地说上这么多。而紧邻荫馀堂的进士第,进士第前的中宪第,在名头上都是盖过荫馀堂的。毕竟一方民宅,一方是有着“恩荣”、“圣旨”字样的赐建的官宅。
说起进士第20多根屋柱子,当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介绍,那都是3、5百年的老树,由于当地没有,只能到别的村子里购买。可在价格上,卖方漫天要价,买方就地还钱,数轮唇枪舌战才搞定,一幢房子百余工匠斧劈钎凿三年之久终于大功告成。在古代科举制度中,中举是件十分光荣的事。但在有着中国状元之乡之称的休宁,一个进士也就算不了什么了。至少可算的是黄村人,在一个农耕年代依旧秉承着不废诵读的古训。这一点,在村中一幢百年小学——黄村小学上能够看得更加明白。
从外表看,黄村小学并不起眼。走近大门,一块古朴的“黄村小学”匾额映入眼帘。校园里清未民初建造的平房校舍依然挺立,徽派建筑的校门旁挂着从民国到现在各个时期教育名家的题字,自然,由黄炎培先生题于1914年的一幅对联最为知名:“知君所学随年进,许我重游到皖南。”相传,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到皖南考察,路过黄村,听得校园内书声朗朗,于是下得马来,仔细倾听,无不为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解所折服。黄炎培没想到,在皖南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小乡村里,教育教学工作竟能开展得这么好。那个讲课的先生叫黄开祥,也正是黄村小学的建造者。1910年,清政府学部公布了《改良私塾章程》,黄村小学应运而生,一跃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罕见的新式小学。黄村小学从设立的那一天起,至今已逾百年历史,朗朗书声从未停歇过。进入21世纪,许多乡村小学因生源锐减而遭撤并,现在只有十来个学生的黄村小学依旧被当地教育部门保留了下来,年年轮流安排县里的老师前来支教,确保黄村小学教学正常。或许,我们从一件小事上,就能感受到一所百年小学所焕发出来的无限魅力。
一个小村子,竟能留存这么多。
一个小村子,竟能带给人们这么多。

文字如此老练,在细节方面的处理也与刺文非常类似。

回复| 举报

发表于 2015-3-3 19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你这么努力,采因连续两轮票你,你可以考虑加一票他,如果他出杀,你倒是排了杀

回复| 举报

发表于 2015-3-3 19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法王这样勤快,本帅看你倒是白了一点

回复|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紫陌红尘 ( 浙ICP备14025083号-1 )

GMT+8, 2025-8-20 18:39 , Processed in 0.012706 second(s), 5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