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陌红尘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7303|回复: 0

[N] 凝惜的试杀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1-9 16:3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相见过早,相知恨晚

  ——误读《论语》十多年

  说到《论语》,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:破旧的书窗下,寒衣士子摇头晃脑地诵读“子曰”、“之乎者也”。转眼间,千年的时光已经过去,昔日的圣人也已经随风远去,但那琅琅的读书声却依旧在耳边回荡,不曾消逝。

  大约是在小学的时候,语文课本上郑重的出现了《论语》。虽然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那是重点,是考试的范围,我依旧不喜欢那个被称作“子”的人。每当读到晦涩的字词,就会暗暗地抱怨,那个孔子没事干嘛说那么多话,让后人背了一遍又一遍。学习已经让人很吃力了,还要时常复习,更是让人觉得苦不堪言,而孔子居然说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这哪里值得喜悦呢!出于考试的原因,我终究还是背下了不少“子曰”,如今,在经过了几年的间断后,大多已经忘却了,可以说,我几乎等同于从未读过《论语》了。

  真正对《论语》产生兴趣,应该是在大学毕业之后了。有人说,世界上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。我也未能幸免于此。在学校的时候,虽然也读了不少书籍,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系统研读传统文化的重要性,总是挑选自己偏爱的诗词书籍来阅读,而忽视了诗词文化的来源。直到毕业前夕,在经历了自己在创作上的偏差和摸索之后,亦或者是被什么给砸到了,我终于发现了被我遗弃已久的珍宝——先秦文化。那时,已经有了按照年代顺序阅读传统文化的想法,却由于工作繁忙而难得阅读。等到潜居乡里,诸事暂歇,我才得了闲暇。

  先秦的书籍有很多,然大多数是抒发自己抱负和理想的作品,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,大概只能从诸子百家之中挑选了。《论语》——记录中国第一位圣人言行的书籍,却在历史中毁誉参半,它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,我不得而知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为了考察它的价值,我决定郑重地认真地参读《论语》。

  《消失的地平线》中,有这样一段话;“今天,你只是感兴趣;明天,你将深深关切;最终,也许我会要你献身于此。”如今这话在我身上竟得到了验证,昔日的兴趣在我读完一章《论语》的时候轰然倒塌,代之以深深的关切之情。将来,是否会献身于《论语》,我不知道,然其蕴含的君子之道终会带来深刻的影响,这是确定无疑的。程子曰:“读论语:有读了全然无事者;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;有读了后知好之者;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。”不久以后,或许我也要“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”了?那些短小而充满智慧的话语真实地表现出当今的某些情景与心情,是文人之间进行的无声的沟通。王羲之早就明白了“虽事殊世异,其志一也”的道理,如今却有不少的人依旧将四书五经视为洪水猛兽,划入封建的范围之中。相对于如今的思想大解放而言,某些文化是需要摒除的,然而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不可取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。不敬,何以别乎?”在封建时代,人们尚且知道敬以致孝,而在如今,竟然需要将孝列入法律才可以确保老有所养,这不能不让人深思。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如果人人都存有这样的思想,想来世界上会减少许多因无人理解而选择结束生命的悲痛。

  儒家是个心怀仁德的学派,并不是儒教。四书五经原本是教育人们修身养德的教材,却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刻意安排而成为其维护统治的工具,进而出现一大批顽固腐化的禄蠹,以至于儒家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方向,也就逐渐被人疏远了。

  德不孤,必有邻。似乎是预言一般,孔子的这句话是对当今局面的最好诠释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,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终将会重见天日,守的云开。而真正的学者也终将孜孜不倦地追求正道,因为他们明白:任重而道远,当弘毅。

  程子曰:“颐自十七八读论语,当时已晓文义。读之愈久,但觉意味深长。”回想自己读论语,竟然比古人还要晚,尽管如此,只要用心体会,哪怕只是一句话,也足够一生回味了。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谨记之,自勉。  

回复|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紫陌红尘 ( 浙ICP备14025083号-1 )

GMT+8, 2024-11-1 08:20 , Processed in 0.141290 second(s), 11 queries , Gzip On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